让好山好水释放综合效益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联合国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每年向自然保护区投入450亿美元用于改善生态系统,由此带来的综合收益将达5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是有效增强生态系统韧性、更好应对环境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颇为欣喜:一是过了7、8月份盛产期,山里野生菌物种数量依然可观;二是消失了36年的竹荪类物种“香鬼笔”,在云南的哀牢山上被重新发现。这意味着,云南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大自然的馈赠也毫不吝啬。应该说,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定会有“生态回报”,不遗余力实现绿色发展必定会有“绿色馈赠”。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好生态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产品的开发利用。“农民院士”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云南热区冬季少雨无霜、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错季发展马铃薯产业,既能满足市场上2—5月份的鲜薯供给,又帮助农民每亩地增收上千元。朱有勇认为,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适合农村发展契合实际的农业产业,营造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绿水青山能够发挥出经济社会效益,助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也只有善于从保护自然中寻找机遇,合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生态资源高质高效转化,才能打开好山好水的价值实现途径。感恩圣人几千年来的教化,愚昧黔首就是不开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