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证炎帝故里在安徽淮北市烈山
在东晋时期的小说《神仙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东汉桓帝时,仙女麻姑对神仙王方平说道: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了,方平说现在东海是海洋,而东海过去曾三次为陆地,而且未来还将成为陆地。故事虽然荒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地球的一个巨变现实,沧海桑田。大约距今7-8千年前,人类历史上迎来冰河世纪的末期,因为全球气温的上升带来的冰河熔化加速,而气候炎热,雨量增多,千沟万壑的洪水沿着河南太行山至山东泰山之间的谷地肆意流淌,整个华夏大地饱受大洪水的困扰。
据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8000年前的中国“洪水滔天。那时的华夏大地的版图,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及黄淮东部都淹没在海水里,而山东半岛则被海水切割,成了一座孤岛。
那个时候,中国历史上的三皇时代还没有拉开序幕,经过多年的淤积,在太行山和山东的泰山之间,渐渐的形成了一片大平原,这就是如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华北平原及黄淮之间。
大约距今7-8千年前,那时的黄河没有改道,黄淮之间的黄河入海口南岸,也是东海的西海岸,炎帝部落群,正在创造文明。
这个地方,在今天叫淮北。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记载开始的4000多年开始到清朝结束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但在更早的8000年前是属于伏羲的三皇时代,也称为新石器时代,凡是神农氏的传说人物都出现在这时候,当时部落众多。
而伏羲正是统一了华夏这些部落的人,将都城定在陈地,封禅泰山,所以又称伏羲是华夏文明的创世神和人文始祖。
这些我们暂不谈,只说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 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炎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部落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官方有媒体消息:淮北文明或追溯7000—8000年前。淮北市渠沟路上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的挖掘,将淮北文明追溯到7000—8000年之前,这也是目前淮北市发现的时间最久远的文化遗址。从现场挖掘出的泥土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些陶器和骨器、瓷器。一个梳子大小的蚌器,在蚌壳的一边,还整齐做出了细密的锯齿状。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就是新石器时代的蚌镰,用于收割庄稼,一同出土的骨器也相对保存完整。
专家说,这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面积有一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正在初期发掘。从现场出土的陶器、骨器标本来看,这片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8000年,比淮北石山孜遗址还要早。它的发掘将对研究濉水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七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安徽淮北。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谷神农大帝。
有诗曰:
上古黄河入海处,“益焚沼泽”在烈山。
历史文献有记载,八千年前东海沿。
烈山一条大裂谷,熊熊地火燃半天。
史前一座烈女庙,青史留名芳万年。
安徽淮北市烈山以山形大裂而名,以盛产煤炭而名,更因炎帝的名字“烈山氏”而名。她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时代,是皖北在《辞海》、《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唯一入注解条目的地方。烈山海拔182米,南北长400余米,山体从中间裂开,从山顶到山底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大裂沟,分东西两部分,宽约20多米,深不可测。所以古人叫它“裂山”。传说远古时期,烈山煤气瓦斯外溢,遇到雷电起火,夏季火势最旺。春秋《列国志》载:“大禹治水,烈山焚泽”。“焚”是烧,“泽”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烧。直至现在,烈山大裂谷中仍可见火烧岩石的痕迹。
后来,“裂山”改成“烈山”。
但何时何故把“裂”改为“烈”呢?传说很久以前,裂山下住着一家姓 李的农户。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女儿叫
香姑,姿色佳丽,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她。后来因生活所迫,全家逃荒到山东泰山脚下落了户。他父亲种地,香姑天天上山放牛放羊,过着贫苦的生活。可是,邻里有个恶少,听说香姑长的美貌,便带人前来强欲纳妾,但香姑拒不从命,独自逃上泰山之巅,众人喊他不应。那恶少也带人来追,只见香姑面露怒色,树柳眉,睁杏眼,怒斥恶少,瞬间巨石纷飞,击在恶少的身上。风石停息,香姑跨上青鸾徐徐南飞,来到裂山。后来她死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就在裂山件了一座烈女庙。因此,后人便将烈山的“裂”字改为“烈女”的“烈”字了。
古碑刻文。
在烈山南湖公园新建的居士林内,有一块从烈山顶上移下的清代古碑。碑文大意为外地人来烈山问:为什么叫烈山?其意是什么?答曰:烈山形状底圆上尖,像五行火,炎帝遂称之为烈山(或炎帝遂以烈山之名而名)。这段文字从侧面注解了烈山的由来,暗含炎帝故乡之意。另外,烈山上有烈隙,地下瓦斯上升与雷电相撞形成熊熊烈火,火焰冲天,远看就像一座山头,与石碑刻文“烈山园而锐于首”相符合。远古人围火而居。有关专家据此推断,因烈山之火是天然火种,被居住于此的炎帝族奉为神山、神火当属必然。所以,其部族首领便以该山之名而名,称烈山氏、列山氏、历山氏、连山氏(炎帝名,烈、列、历、连字古相通)。因炎火山之名,又有炎帝、赤帝之尊。
炎帝故里。
据传,炎帝出生于姜水(今陕西宝鸡),一说出生于黄淮腹地(今淮北烈山。那时黄河没有改道)。晚年活动于两湖(湖南、湖北),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传说中的炎帝人身牛首。
追根溯源,历史上关于炎帝故里即炎帝出生地的分歧大概起于汉代,一说“陈仓”即今天陕西的宝鸡,一说“历国”即今天湖北的随州;宝鸡说侧重于炎帝传说,随州说侧重于神农传说。经过两千年的学术争论,炎帝故里纷争复杂化,相继又有山西高坪说、河南华阳说,湖南会同说,五说纷争,各执理由。现在又有安徽烈山新说,使“炎帝故里”之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历史上五说各执的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让我们来说说“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的理由。
炎帝即是以烈山之名而名,那么就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烈山之名的历史。《列国志》曰:“大禹治水,烈山焚泽”,这是目前在文史资料里发现的最早依据。中国之大如何记载这个小小的淮北烈山,而且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这其中有何原由呢?首先,“烈山焚泽”中烈山是地名,焚是烧,泽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烧。以当时人的迷信理念,水火相克,火是天火、神火,便以为上天也在帮助百姓治水患。也恰恰证明了烈山地名可追溯到春秋列国之前。联想前文,“古烈山氏称之与”,有相同的渊源之处。其次,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淮河,在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和河北一带。聚焦这些地区,再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淮北烈山、湖北烈山等。但湖北烈山不在黄淮流域,而其他地区的“烈山”均不符合“焚泽”的条件,因此只有圈定淮北烈山。
那么前文说的陈地在哪里?
陈地就是宛丘,古时称陈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淮阳县在哪里?
淮阳县就是今天的商丘。
再则,陈地,即淮阳。淮阳,即今日商丘。商丘距淮北烈山仅仅130多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恰恰佐证了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但是第几代炎帝,则应再推敲。
嗯,烈山就是宇宙的中心,文明的发源地
无论是故事还是传说,我都佩服你写那么多字。 炎帝的字叫烈山士,大学时的l名导师就对咱们淮北烈山非常感兴趣,也有很多学者在过研究。
这也太能扯了,只图一个乐,你这分析想象力丰富。不过太牵强了。
玉皇大帝的老家也是烈山的,因为挖煤他老家塌陷,所以移居到凌霄宝殿的。
应该好好研究,这下子淮北要发了。
斗破苍穹里的萧炎?炎帝?
可惜了烈山的山被开山的炸的乱七八糟,恢复不了了
我感觉你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490] 取煤炭烧的吗
可有炎帝
烈山有煤,熊熊大火,常年不熄。远古时代能一直不熄灭的,也就煤气油,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就烈山了
哈哈哈 家住烈山的看不得这个。
[:475]
[:475]
[:471][:471][:471][:471]
会吸血的苏菲 发表于 2021-11-27 12:45
嗯,烈山就是宇宙的中心,文明的发源地
哈哈哈
笑死,个破神话故事有啥好研究的?中国历史明明只有4000年
烈山的山在哪里?
有道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