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然成风 发表于 2022-1-7 16:39:44

做好低碳消费这篇大文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是激励生产的起点和经济活动的终端,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费造成的直接碳排放,如驾驶燃油汽车等;二是生活中消费产品和服务造成的间接碳排放,比如饮用瓶装饮料等。因此,推进“减碳”不仅要关注供给侧,还应关注居民消费领域碳排放。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导致的居民生活碳排放不断提升,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低碳消费,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大有裨益。低碳消费模式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消费模式。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共享出行、可回收的网购包装、“光盘”打卡等低碳生活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低碳消费品类也越来越丰富,覆盖母婴、家电、食品、汽车等多个领域,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消费模式与低碳消费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低碳消费的短板有待破除。一是,居民低碳消费意识仍待提升。由于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等原因,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健康、环保、适度的消费习惯,对于消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代际成本等问题认识不足。二是,低碳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如果市场上低碳产品种类少、价格高,那就会制约低碳消费。目前,这方面的市场供给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的关键在于低碳产业链不完整,低碳技术供给不足,很多企业是单打独斗自行研发,创新成本较高,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不利于低碳消费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三是,低碳产品认证标准亟待进一步完善。“低碳标识”本身可以被视作产品价格以外的附加价值标签,一个对低碳产品有着较高支付意愿的人,就可能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碳足迹更低的产品。但是,如果低碳产品认证不清,出现真假“李逵”,最终可能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挫伤企业生产积极性,低碳消费难以真正发展壮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好低碳消费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