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1234 发表于 2022-3-21 21:27:52

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政策的倾斜,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来源较为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拉帮结伙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人们常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活动方式,将其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大类。就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正式群体”包括年级、专业等,它是一种“官方”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基于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组织,属于“民间“群体,它由某种利益或观点相同、兴趣一致、感情相合、经历相似的人所组成,包括各种兴趣小组、各种形式的“小圈子”、“小集团”等,是出于满足正常学生以外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二、“非正式群体”的正、负作用在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如何,视具体情况而论,它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能否为达到“正式群体”的目标服务。(一)正面作用1.能增强班集体的凝力。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球队,在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赛时,往往会吸引本班同学前去观战助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大有裨益。2.互助互爱,排忧解难。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互助小组”、“兴趣小组”,由于成员同的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彼此信任,所以在生活上能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使有困难的同学感到集体的温暖,学习成绩有所提高。3.沟通意见,稳定情绪。“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由于交往频繁,信息沟通很快,容易造成舆论上的一致。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各种“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及时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思想状态,起到尽快稳定学生情绪的作用。(二)负面影响1.容易滋生狭险的小团体主义思想。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某种相同的利益或观点,而其“核心人物”对其他成员又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所以,凡事总是从自身利益着想,缺乏全局观念。由于“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同乡或兴趣相同,其关系十分密切。一旦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发生冲突,常常会使整个群体参与进去,导致事态的扩大,增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中出现的打群架现象,多属此类情况。2.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追求享乐。在“非正式群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向同一的类化过程,这是因为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顺从所造成的。所以,如果其一成员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导致多数甚至所有成员学习不努力。由于学习成绩差,使其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结果是群体成员聚在一起喝酒、玩游戏、去娱乐场所,男生抽烟、喝酒,女生涂脂抹粉。这些人身上缺乏青年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时代精神。三、正确引导,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面作用班集体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通常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班主任应当了解班上的“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的情况,采取正确错施加以引导,使其与“正式群体”互相补充,从而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首先,应当正确认识,评价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学生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对此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产生的原因、成员的构成等情况,从而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采取粗暴或禁止的态度,常适得其反。如果否认或放任自流也会影响“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其次,正确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依据“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积极型:如“兴趣小组”、“互助小组”、“老乡群”等,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或因是同乡而形成的“小团体”,其活动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其活动可以促进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班主任对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加以正确引导,不能排斥、冷落。2.消极型:如由差生组成的“小圈子”,他们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有阻碍与干扰,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其消极行为。他们的行为往往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应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坚决取缔或制裁。第三、采取各种措施改造“非正式群体”。1.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情感联络:由于“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以心理相容为基础的,因此,只有与其成员真诚相待,以情感人,积极参与他们自发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并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支持,才能密切联系、增进了解、建立友谊,进而实施影响,促使其活动健康发展,为班集体的目标服务。2.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目标。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不一致,班主任应当注意目标导向,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其合理化建议,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正面作用,削弱其负面影响,使其行为目标符合班集体的利益。3.积极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应当针对班集体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现象,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反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正式群体”对实现集体目标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它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有重大影响。班主任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协调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赵子龙 发表于 2022-3-22 10:02:23

[:475]

Sun9979 发表于 2022-3-22 10:12:00

[:475]

横刀一笑 发表于 2022-3-23 05:54:27

路过帮顶

0561-ABC 发表于 2022-4-2 09:34:34

[:47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