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书香”到“云端智库”的“史志实践”
从“馆藏书香”到“云端智库”的“史志实践”近年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淮北史志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打造“2+2+N”史志信息化“云”矩阵,不断将丰富的史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让史志部门形象从纸质书籍编研的“平面化”,向着数字史志“多元化”转变,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搭建“两库”实现“史志知库”向“数字智库”转变
一是史志地情资料库(在线编纂平台)。淮北史志地情资料库于2015年正式运行,2021年实现第三次升级,改版后集成党史和地方志在线编纂、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应用等功能模块。其中在线编纂系统是该库核心模块,具有素材收集、稿件审核合拢、进度管理、痕迹保留等功能,目前已满足系统用户覆盖近200个市直和企事业单位、4个县区、18个乡镇、15个街道和县区直机关等部门的年鉴承编。图片管理系统包括志书图片库、年鉴图片库。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包括声像管理系统、电子书系统、大事记系统、人物资料系统等,可以将出版的地情刊物、大事记、音视频等文本及时保存,为实现史志资源的深入挖掘奠定数据基础。该库上线以来,逐年开展《淮北年鉴》(2015-2022卷)编纂工作,上传稿件近750万字;开展志书资料年报工作,建立2013-2022年度志书电子卡片和资料长编数据库近550万字;上传保存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料近40G。二是数字史志库。为提升社会各界学史读志便捷程度,市史志馆内设立电子阅览室,可查阅中国数字方志库、淮北市数字史志库,共收录党史、志鉴、地情资料电子书10余万套。目前,馆内参观、查询、复印的省内外团体及个人达600余批次,8000余人次。
打造“两馆”实现“一卷在手”向“一屏万卷”转变
一是数字史志馆。淮北数字史志馆于2017年建成,初步实现19部志书、年鉴、地情书电子书的在线阅读;2019年,升级改造数字史志馆,实现预分词检索,提高检索效率;2020年,开发全文检索平台,实现快速查询检索;2021年,优化设置党史、志书、年鉴、地情书、旧志、期刊、图片7个栏目;2022年,实现市、县(区)分类上架、音视频点阅、深度检索、后台数据导入等功能,上线书籍121部,共3.6万页。二是网上党史馆。2020年初,探索开发“淮北网上党史馆”,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的“活教材”;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网上党史馆进行升级改版,完善功能,丰富展陈。目前,“淮北网上党史馆”利用三维可视化、AI、VR等技术展示陈列,实现图文点阅、音(视)频点播、拍照链接、扫码分享等功能,展馆浏览量达54万人次。
创新“N个平台”实现“线下六进”向“云端宣教”转变
一是党史和地方志网站。完成网站整合并设置淮北市情、党史编研、志鉴编研、宣传教育等11个栏目。网站融“数字史志馆”“史志地情资料库”“网上党史馆”于一体,充分发挥史志信息发布、文化宣传和资源共享的作用。网站现已发文1800余条,累计访问量达50万余人次。二是微信公众号。开设“淮北史志”微信公众号,不断挖掘史志资源和社会热点,开始多个专题栏目、音视频栏目,如推荐阅读、“四史”教育、革命遗址里的红色记忆、淮北风物、大事速览等,公众号累计推送文章500余期近千条,线上点击量达16余万人次,部分单条点击量突破千人次。开发微信平台小程序“红色淮北”,涵盖红色地标、红色光影、红色故事、史志书籍等,旨在打造“行走的党史教育”,让读者阅读更为便捷。三是抖音视频号。开辟官方视频号“淮北史志”正式入驻“抖音”,通过原创短视频、图文配音、活动展播等方式,传承淮北红色基因,讲述淮北古今往事。目前,已展播系列微视频200余期,粉丝过万,浏览量突破560万人次。“淮北史志”抖音号荣获淮北市首届“文明新媒体账号”。四是喜马拉雅视听号。在喜马拉雅音频客户端开设“用光影记录淮北史志”“我们的英雄”“我来讲党史”等栏目,更新展播史志音频和视频,为听众讲述权威、全面、生动的“淮北故事”。目前,上线原创音频、视频作品175条,陆续推出“有声党史”“有声地情”等内容,让淮北地方党史、方志文化和地情宣传“声入人心”。五是二维码延伸阅读。引入二维码扫描识别功能,实现120余本书籍原书原貌在线阅读,使史志成果从平面成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
来源:淮北改革
[:475] [:475] [:475] [:464] [:464] [:49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