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25|回复: 0

[天下杂烩] 读书经济学 及 经典推荐

[复制链接]
爱读书爱旅游 发表于 2022-5-6 15:11:3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广告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淮北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
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经典和其他书的关系,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是以一当十,以一当万,很经济。

为什么经典以一当万呢?

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其实也花去了不少成本,因为选择的过程要去伪存真,要去粗取精,要费工夫,动脑筋。

前人费了功夫,动了脑筋,花了成本,后人不利用,那是个很大的浪费。

过去的人创造了很多知识,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一笔祖业,祖业那么大,过去的知识那么多,怎么继承呢?

要挑选,要提炼。代代都这么做,代代都这么提炼,于是就提炼出了为数不多的经典,这是我们搞知识经济的最佳本钱。

经典历久弥新、长生不老、青春永驻,知识爆炸对它们影响不大;

非经典更新换代迅速,老化得快,转眼就无人理睬。

所以说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有了经典做底子,信息爆炸和知识老化就不那么可怕了。

2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

读经典的最佳效果是背诵,背诵了,才真正归自己所有,然后随时可以消化、吸收、变形、化用、推陈出新。

背不下来的,就熟读,也不错。

熟读经典,看其他书就势如破竹了,可谓以一当十。



可惜学校很少有重视经典的,二三流著作充斥于教科书,图书馆里也特别缺乏经典,以至我们到了硕士博士的时候,对于本专业的经典还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其他领域的经典和通典了。

这样,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就很难上去,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大多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长不大,更不用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

二三流著作和二三手材料总是这样那样地解释经典、运用经典,这还算不错的,但已经难免道听途说、谬种流传了。

至于根本不知经典为何物,还自以为有了重大发现发明,浮躁而至于此,怎么能期望有重大的创新呢?

3,晚背不如早背

早背,是指儿童时代就加紧背诵,不要等到年龄大了,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固定了,才动手开发锻炼记忆力,那就迟了。

心理学上所谓印刻期、关键期,是有道理的。

人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有学习语言文学的最佳时期,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大抵都在0-13岁左右。

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再补,困难极大,效果远远不及童年。

我们现在学母语都要学到大学,还学不好,其实越往后,学习成本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差。

古人读书,几年之内就解决了语言文学问题,几年私塾足矣。

这符合小孩子的发育阶段性特点,因为小孩子记忆力好,理解力弱。

因材施教,因年龄施教,就应当这样。

但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学语文不是这样,总是把很少几篇文章反复分析来分析去,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生气,好比把一个活人解剖了之后来了解似的,总不是“人学”的最佳途径。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教育怪圈:

一方面教育经费很紧缺,另一方面,这紧缺的教育经费又被死板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浪费了。

如果学一门母语要学到大学还学不好,学一门外语要学到老死还不能用,这种教学方法是迫切需要反省了。

4
读书经济学的窍门
是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是经典的特点,四两拨千斤,大师风范。

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

其实,历史的反复筛选就是反复重演,重演多了,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浓缩,越来越经典。

好比我们复习功课,越复习速度越快,所需记住的东西越少,越到后来越是只需要记住极少数关键点,所谓“书越读越薄”,是个加工提炼过程,创新过程。

最后甚至可以把一本厚书压缩成几个概念、一个概念,或者几个公式、一个公式,归纳为几条基本原理、公理。

个人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史是这样,人类的发展史和学习过程也差不多。

人类历史大浪淘沙,天天淘,月月淘,年年淘,剩下的经典就越来越纯,越来越精。

假如不淘沙,不复习,不重演,不提炼,不压缩,要学的东西就太多,抓不住要领,得不到精华,累死人。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心里一着急,就只好填鸭,填鸭会填死人的。

吃力不讨好,很不经济。

不如抓住要领,纲举目张,无量信息都可以一网打尽,就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不得要领呢,一滴水也可以淹死人。

所以要讲究读书经济学,掌握窍门,以简御繁,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

5,诵读经典,
把传统与创新统一起来

传统经典有大量原创性著作,而原创性经典最富有创造性,这是一般书籍所无法企及的。

古代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高科技战争的指导原则,古代的《礼记  学记》《周易》等文献仍然是当代创新教育、潜能开发的理论依据,而不像许多当代知识,各领风骚数十年、数十天,就销声匿迹了。

而经典之所以叫做经典,是因为它们创造力强,后劲十足,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因此不容易老化。

人的记忆力比理解力发展得要早,抓住儿童的这个特点,首先要重点训练他们的诵读能力,不要急于训练理解力,这是符合人类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是科学的;

儿童诵读经典,重演着人类文明进化的规律,人类几十万年的口头语言历史在儿童身上只需几年功夫就可以重演完毕,因此,重演意味着更简洁、更迅速、更有效地学习和创造,是经济的;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这种数千年筛选是需要巨大成本的。

假如我们放置经典不读,自己去重新开始筛选前人的成果,那么,即使运气好的话,恐怕多半也要读破万卷之后才可能明白什么书最好,可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头发也就白了,还谈什么创新呢?

假如我们优选诵读内容,一开始就集中精力诵读最经典的文献,我们就能够获得最经济、最科学的效果。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际莫如树木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蒙以养正,圣功也。

教育从胎教开始
教育从0岁开始
教育从诵读经典开始

听最美的音乐
看最美的图画
读最有智慧的书

少年儿童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中文经典

1《论语》
2《孟子》
3.《大学》
4《中庸》
5《老子》
6《庄子》
7《易经》
8《诗经》
9《尚书》
10《礼记》
12,《春秋》
13《黄帝内经》
14《孙子兵法》
15《孝经》
16《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增广贤文》
17《钱氏家训》
18《朱子治家格言》

英文经典
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2,《仲夏夜之梦》
3《英文名著选》
4《英文常用会话一千句》
5《小爱神与喜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