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上大学仅是青年的成人礼而已
说句稍微残酷点的话:以后大学生群体可能是就业市场上最不值钱的
在1998年的时候,当时全国的录取大学生数量,总共才108万左右。但到了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高达1000万左右。在短短20多年间,年度大学生数量规模扩张了大约10倍。
请问,我们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数量增长规模,有没有扩张10倍?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就业,缺的不是工作岗位,而是缺适合“大学生身份”的工作岗位。大学生越多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就越少,而是与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岗位分配不足。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肯定不愿意去当服务员。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扩招只是把就业竞争,从前端改到了后端。以前,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岗位规模大致匹配,有多少岗位便招多少人。高考竞争超级残酷,很多人直接在考试端被pass。
但现在,高校使劲扩招,基本不看是否与就业岗位数量相匹配。所以,竞争后置。很多人读完大学后,都是要失业的。因为在城镇就业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好岗位给这么多大学毕业生。
而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人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仍然认为考上大学便是“天之骄子”,且一定必定肯定有一份城镇工作。但其实,现在竞争后置,很多人注定不会有好工作。
大家要看清这一点。
问题是,我是大学生,我怎么能干这个呢?可能有些人还没有从大学教育高人一等的旧思维中走出来。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社会,人人都至少是初中生,绝大多数人都高中毕业。根据最新的大学高校录取率来看,自2011年起,大学高校录取率已经超过72%,2022年更是达到82%。可以说,大学教育正逐渐像义务教育一样,成为多数适龄青年的普及型教育。“谁还不是个大学生啊!”当大学教育十分普及,毕业的年轻人步入社会,竞争之下,如果没有相当优秀、拔尖的特长和能力,是很难竞争过其他同龄人的。这残酷吗?残酷。但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升民众智识的一大进步。
当大学教育已经普及,那么一些岗位招聘门槛的提升就是必然。如果说以前的大专生就能轻松找到工作,同样是大学毕业,不同的学历划分出了不同层次。比如很多岗位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高要求对应高学历,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同时,一些没有高学历要求的岗位,就成为众多本科、专科毕业生的另一种选择。不要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怎么能干这种不要学历的工作呢!要知道,近20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满街都是,大学毕业跟中学毕业已经没有什么差别,泥瓦工、快递员、外卖骑手里大学生不知道有多少,靠自己本事挣钱,有什么可矜持的呢?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习惯了人往高处走,一但现实就业环境不好,大学生是否能拉下脸面来向下兼容?我看这不是件容易事。毕竟现在的大学生,家里多多少少有点条件,从心理上怕是就难以接受向下兼容这种想法,宁可失业也不将就。这个本身没什么好指责的,连美国都接受不了身份地位的下降,个人也是一样,适应总得有个过程。我个人认为,大学学业与社会的脱节是个问题,与技术学校出来就能用相比,一般大学出来很容易”一无事处“,所以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技术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改变同样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但行行都得正经搞才行的,否则出来都是混子,啥也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