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淮北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报记者 林悦】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合村并镇”列为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工程。文件提出,至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20%行政村的优化调整,重点针对“空心化率超40%”的村庄实施撤并重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自然村数量较2000年减少23.6%,新一轮改革剑指土地集约利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双重目标。
“三区统筹”重构乡村版图
新政首创“三区统筹”机制,将撤并区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现代农业集聚区和新型社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志强解读:“不同于早期单纯‘拆旧建新’,2.0版更强调产业前置规划,要求每个合并单元必须配套至少1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特色产业项目。”山东省作为首批试点,已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完成37个“多村合一”案例,土地节余指标交易为乡镇财政增收逾12亿元。
动态调整机制破解“硬合并”困局
针对以往合并后出现的“村居融合难”问题,方案引入“五年动态评估”机制。合并后的新社区若连续两年常住人口流失率超15%,将启动行政区划回调程序。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某合并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海木呷表示:“我们建立‘以产定人’的弹性管理模式,彝绣产业园带动800人就近就业,合并三年人口回流率达21%。”
农民权益保障再升级
政策明确划定三条红线:撤并方案须经90%以上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宅基地置换采取“1:1.2”面积补偿;合并后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量化。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祖辉指出:“文件创新‘带地入股’模式,农民可用土地承包权折价入股新社区产业项目,享受持续分红。”湖北省襄阳市试点显示,参与股权改革的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当前,财政部已下达2025年首批乡村振兴专项债额度3000亿元,其中40%定向支持合村并镇基础设施配套。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系统,对土地流转率、产业落地进度等关键指标实施动态监控。随着11月省级实施细则密集出台,这场涉及2.6亿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变革,正加速重塑中国乡村治理新格局。
来自: iPhone客户端 |
|